previous arrow
next arrow
Slider

主席的話

主席 蘇傑開先生

  今天我懷着無比興奮心情、在本會本着與時並進的精神,终於新成立本會的網頁跟大家見面。

 

時間飛逝,不經不覺本會已踏入人生古來稀之–75年了,承先創會成員、歷屆及至今的委員會成員及各商號/個人會員們的同心協力,努力不懈,無私奉獻經營本會,再加上本業界友好過往不斷鼎力支持,得以發展至今。

 

回顧這個里程碑,前輩們的努力並不輕鬆,我們更要珍惜之,堅守本會的宗旨【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優良營業守則,將之發揚光大,保持本業界商號之國際良好聲望;使本業界的誠信及社會形象得以日漸提高。近年,更獲得香港旅遊發展局及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的認同,由上環至西營盤「德輔道西」一帶另一命名為「海味街」。

 

起初自置本會會址為西營盤德輔道西185號二樓直至2018年突接到市重建局通知收購上述的會址,於2019年底搬至新會址文咸西街金日集團中心,是次順利搬遷首實有賴兩位資深前輩梁泳潮永遠會長引薦庾柱林永遠榮譽會長鼎力協助成功購置新會址,藉此感謝兩位會長不遺餘力之外,更要感謝各位會員鼎力捐獻,眾志成城,使購置新會址更為順利。感恩!

 

 

    為振興及發揚區內海味雜貨傳統行業,本會近年都接待本港或海外同學(不論大中小學) 或教師作實地考察,加深瞭解本土傳統行業。有關團體安排訓練海味街導賞員,可見有關部門注重此「海味街」。

 

展望未來,可喜看到有第二、三代甚至第四代90後青年承傳本行,繼續發揚光大、傳承。現科技發展迅速,日新月異,市場營運模式轉變中,年青一族亦面對挑戰怎樣維持其承傳行業,只要你們堅持其傳承,不怕辛勞,多與前輩交流分享經驗,敬業樂業的精神,一定創出新景象,加油。

 

香港背後有祖國–國內市場發展潛在力龐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香港亦佔一重要發展角色,除此亦是 「一帶一路」發展的平台。在此鼓勵青年人多關心社會大事,多參予國際會議論壇,國際食品展…. 等、擴闊視野,亦可多參予本會活動,為本會薪火相傳,繼往開來,多作本會及社會貢獻。

 

自去年2019年初至今疫情– 新冠肺炎 Covid-19 仍持續請大家同心抗疫  疫境自强  積極面對  總會過去 

最後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主席蘇傑開

2021年5月

 

主席 蘇傑開先生

永遠會長的話

賣海味賣的是人情

百年老店  梁泳潮

「老舖沒有誇張的矯飾,金漆招牌之下,就是那張沿用了幾代人的舊昆典木櫃枱,只見他氣定神閒,執着久違了的毛筆,將帳目龍飛鳳舞於傳統藍色綫裝帳簿上。」─梁泳潮
九十年老字號,始於1919年的同興泰記海味,是第三代老闆梁泳潮最自豪的歷史,賣的同樣是鮑魚海參魚翅花膠元貝至髮菜蠔豉蝦乾冬菇,然而每件貨品在這裡彷彿都沾染上店舖那近百年的歷史陳迹。


1949年中國解放,很多商家帶著資金走落來香港,那是和平後第一年,大家經營很艱難,大家行內人想互相幫助,團結一致,就成立了「海味業商會」。潮官現時是「香港海味雜貨商會」永遠會長,他也是一部海味街的掌故寶典:「我從小入行的,一直做管賬,都是用毛筆寫蘇州字的大賬簿。店裡從前也是用大鐵磅的,不同於今天用電子磅。現在整張櫃枱還是從前留下來的舊昆典木桌,好處是從前民初流行用銀元時,只要將銀元掉在大木桌上,就立即可以聽出回聲是真是假的了。他從抽屜抽出一張電話費單據,原來他們的老字號早在1929年已經擁有電話,可見當時生意做得有多大。」


潮官看著這個區的變化,由最早海味店集中在修打蘭街,其後整條路變成了「鹹魚欄」,再後來多了一些參茸店過來,現在很多店舖都是參茸藥材與海味一起賣。多年來海味街一直走不出三個地區:德輔道西電車路、永樂街、還有皇后大道西。他笑說:「政府將此地叫作『海味街』,的確吸引不少外國人前來,但鬼佬都怕海味的味道,純粹到來獵奇拍照,從來不會幫襯。」

 

海味美味漸失

「最早父親在這裡開店,主要賣藥材及米油等日用品,也有不少廉價的蝦米蠔豉等海味。當年西營盤石塘咀煙花正盛,我們交貨去很大酒樓:『廣州』、『金陵』、『桃園』等。」當然父親亦給他講過花生貴用銀紙煲綠豆沙的塘西風月故事,但當時一般做生意其實很艱難,真正有錢的人很少,一般小市民都是吃便宜的鹹魚,當然從鹹魚過渡到今天的海味又是另一個故事。

「戰時德輔道西改名叫西昭和通,我們一樣有開店,但其實已沒有什麼貨品好賣,只靠著一些水客走的水貨維持,那時廣州的物資比香港豐富。市民食飯都有問題,又怎會買海味,那段日子,我們連麵包鬆糕有什麼賣什麼。我記得中午三點就實施燈火管制,我們讀書也沒錢交學費,就交木薯粉當做書金。」

「我在1952年左右入行,那時不過14歲,父親不給我讀太多書,就叫我出舖頭幫手,你看我今天給孩子讀很多書,結果全部都不肯再回來經營海味生意了!他們會說爸爸開完舖回來,衣服都有一陣陣海味難聞的味道,他們不想將來天天身上也有這種味道。


「今天孩子都去了做建造業金融業,這些香港最快賺到大數目的行業,相對來說,守一間小舖確實是既辛苦也賺不到金融地產那種鉅額數字。」潮官說現在是孩子的世界,自己是看得很開,能夠做到幾時到幾時。但他還是慨嘆對海味美味的鑽研,也將隨著這一代人失去:「我們從前大住家的人,母親的一代來買海味,幾乎所有大戶人家都要懂得發鮑參翅肚。我的母親就很懂得煮海味,太太也是自己研究出如何將鮑魚弄得更美味,比外邊很多大師傅弄得還要好哩。現在這一代的新抱都是塗上指甲油,不會再入廚的了!」

魚翅撈飯不好吃

1970年代是香港海味業起飛的日子,由於那時候股市的飈昇,於是市面上流行了「魚翅撈飯」,潮官自己就吃過不少,他只是笑笑說:「這實在是一種暴發戶的吃法,根本上不好吃,因為吃魚翅是講配搭的,將之變成湯撈飯實在是一種浪費。」
至於現時不少超市等都紛紛推出包裝好的海味乾貨,潮官認為對生意沒有很大影響。
「我從來吃不慣外邊飯盒的。」現時潮官的店舖是少數仍聘有伙頭將軍煮飯的老店,有著凝聚一班老夥計的功能,大家都喜歡在店中吃飯,他自己也傾注了兩代人的感情在這裡,就著這店舖養大了他自己跟他的孩子。


他的員工每天都會一起吃飯,四菜一湯。晚飯則各自回家,不領薪水的時候,員工可以領取額外的晚飯錢。過節時,員工會到酒家吃飯,菜餚「加料」,有舖頭的海味如鮑魚、魚翅,特別豐富。


「現時一般人都對進補著重得多,而傳媒也不斷鼓吹鮑參翅肚等美食,加上一般人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所以優質的海味可以說現在是愈來愈貴,也愈來愈珍貴。
「從前的海味店可以說比今天多姿多彩得多,因為有很大的裙翅,還有一些早已消失的如龍躉皮、秋魚筋、桂花耳、乾磨菇等都不見了。還有冬蟲草以前很便宜,今天貴到幾十萬一斤。遼參也由從前六七百變成今天的六七千一斤。


「以前日本吉品鮑魚也是又大又便宜,今天普通最細的都要二千元一斤。日本吉品鮑的確是貴得有道理,由於日本鮑魚都是由幾個家族去養殖經營,他們懂得怎樣處理乾製,品質與味道甚至賣相都比其他地方出產的好很多,無奈今天數量卻愈來愈少了。
「特別是近幾年多了中國大陸的生意,上年說金融風暴,對我們海味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現時中國大陸消耗的海味數字直線上昇,潮官說看客人來買海味的數量,估計現時總數大概有八成的海味是銷售上中國大陸的。現時不少大陸商人更直接往南非等產區直接大宗購買海味,全都用現金去買,令海味貨源愈來愈減少。」

 

四代客人幫襯

「真正喜歡吃海味的人,都喜歡親身來到海味街揀最好的貨,購買海味是要聞一聞、摸一摸才知道好不好,包裝的就沒有這個好處,況且,很多老主顧到來,還可以講講價,買得便宜一些。我們跟客人有著很熟絡的關係,有的已經是第四代人,從前母親帶著女兒來買海味,然後結婚了,又再帶小孩子過來買海味,如今後生的又已經帶著兒女過來了。


「香港做生意很少做到兩代人的,但海味行業則三四代客人都很平常,大家會傾傾偈,彼此問候一下,箇中是有著關心與感情的,已不止於是主顧的關係。

 

「海味業是不會走向息微的,因為中國人喜愛吃海味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但我擔心的是原材料的息微,因為好的鮑魚遼參魚翅魚肚等已買少見少,大多數年輕一代人過時過節都會上酒樓吃飯,大家不會再學在家裡發鮑魚浸魚肚的技術,於這一方面已是沒法子的事。」


百年老店見證了整條海味街的歷史,店中的老鐵磅、還有咕喱揹海味時那些竹籤,都是一個時代的見證。還有九年老店就滿一百歲了,潮官說到時一定要好好慶祝一下,只是再往前望下去,不曉得未來又將如何!海味的香味繼續縈繞在空氣中,不散。

永遠會長 梁泳潮

前首席會長

海味掌故

麥澄波

海味從臭變香

二十世紀初是德輔道西的盛世!
1950年代德輔道西都是一式四層樓,那時整條街都叫「鹹魚欄」,那時商販一買就是四層高的唐樓,然後天台用作曬鹹魚,下邊兩層住,地下用來賣鹹魚。全條街都是臭臭腥腥的鹹魚味。那時,在不足三百米的街道上,八成以上的店舖經營的都是鹹魚生意。底層作店舖,頂樓曬鹹魚的生產經營一條龍方式,其後因高層建築的出現而逐漸消逝。「我的父親最初是當鹹魚買手,所以我自小即在這條街長大。」


「大抵要到六十年代才開始有更多海味店加進來,由於運輸變得方便,有了冷凍貨櫃作冷藏,開始可以將一些日本的江瑤柱、世界各地的魚翅轉運過來,不要以為乾貨就可以這樣船運,其實海味乾貨也要用海運三數個月,必得裝在冷凍貨櫃內才不致發霉變壞!」波叔還記得六十年代這些遠洋貨輪一抵達上環三角碼頭,立即有很多小船駁艇爭相過去,大船根本不必靠岸,船上的乾貨已全部被這些小駁艇買光運走了。「那時海味魚翅鮑魚還只是少數市民負擔得起,主要都是貴價酒樓買下或者轉運往東南亞等地。
「我入行50多年了,在17歲去跟親戚學做海味生意。六十年代才開始流行賣江瑤柱及鮑魚,先前人們到海味舖都是買蝦米粉絲之類。即使罐頭鮑魚有了多年,但一直都是高檔貨,不像今天所有店舖都有得賣。


「最初賣海味的店舖有很大陣臭味,因為沒有冷藏庫,一些乾蝦米海參等東西會發霉就很大陣臭味,不似得今天有冷氣有雪房有抽氣系統。「還有從前店面都是黑麻麻的,只有一兩盞很細火數的燈膽,不似今天燈光火著。從前貨品都是掛到店舖門前大鐵閘上,今天卻是排得十分整齊企理,反而門前少掛東西了。」

前首席會長

麥澄波